何亚洲 北京观韬(郑州)律师事务所
2024年8月,司法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首发,全国近300名青年律师背负法治使命奔赴西部269个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作为河南援派的16名律师之一,我怀揣着对法治事业的热忱与对西部大地的敬意,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疆锻炼之旅。
使命在肩:扎根边疆,践行法治初心
西部锻炼计划,不仅是一次职业历练,更是一场责任的传递。初到和布克赛尔,辽阔的草原、淳朴的民风让我心生向往,更深知这片土地对法律服务的迫切渴望。我的核心工作围绕法治宣传、争议解决、行政复议三大板块展开,努力让法律的温度抵达每一个毡房与院落。
在法治扶贫工作中,我走进乡村牧区,与同事用蒙语夹杂普通话的“双语普法”为群众宣讲,从婚姻家庭纠纷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到土地承包权益的“确权确利”,再到邻里间因牛羊越界引发的“小矛盾”,我用牧民听得懂的话解读条文,帮助他们树立“遇事找法”的意识。面对行政复议案件,我逐字审查材料,既维护行政相对人权益,也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争议解决工作,让我更直接地接触到群众的急难愁盼,每一次成功化解矛盾,都让我感受到律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
一年转瞬即逝,却在职业生涯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5起行政复议案件的严谨办理,100余人次咨询耐心解答,1000余人次的普法宣传……这些数字背后,是我对责任的践行,对初心的坚守。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这段西部锻炼的经历都将成为前行的动力,激励我继续以法律为武器、热忱为燃料,为更多人传递法治温度,为基层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争议解决工作中,我遇见过许多因证据不足、流程复杂而陷入困境的群众,其中一起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案,让我更直观感受到基层法律服务的重要性。
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务工期间突发疾病去世,家属千里迢迢赶来协商赔偿,却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打卡记录等关键证据,面临工伤认定难、维权周期长的困境。了解情况后,我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搭建起多方协商平台,一边为家属分析法律路径,计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赔偿范围,一边与雇主沟通,既阐明未签劳动合同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从情理角度疏导,让雇主理解家属的难处。经过多轮耐心谈判协调,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共识。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信,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运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更在于用专业与耐心,为困境中的群众点亮希望之光;不仅在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更在于传递人间的温情。每一次成功化解矛盾,都是对“法治为民”初心的最好诠释,都是对律师职业使命的忠诚践行。
一年的西部锻炼时光,短暂却厚重。在和布克赛尔的每一天,都刷新着我对律师职业的理解。原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可以具体到为一头羊、一亩地、一个孩子的抚养费而奔走。
作为首批西部锻炼计划的律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更是要将经过实践检验、更适配区域发展需求的法律理念和工作方法留在西部,为当地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法律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未来,无论我回到哪里,这段援疆岁月都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将激励我在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行,用专业与担当守护公平正义,用爱心与责任传递法律温情。
西部锻炼计划仍在继续,法治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法律人走进西部、扎根西部,用专业力量为西部的发展保驾护航,让法治之花在边疆大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