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5日,新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六省(市、自治区)律师协会在新疆乌鲁木齐联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律师领军人才训练营(第四期)。我省10名优秀青年律师代表参加。现将部分律师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作为河南省选派的青年律师代表,我有幸赴新疆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律师领军人才训练营(第四期),这场跨越千里的法治之约,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场思想信念的升华。从开营前参与乌鲁木齐市律协辩论赛评审,到参营期间担任副班长、临时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再到闭营后漫步天山天池,六天时光里,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心有所悟,行有所获。
开营前夕,受乌鲁木齐市律师协会邀请,我以评委及点评嘉宾身份参与当地律协辩论赛。赛场之上,青年律师们围绕案件焦点展开激烈交锋,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蓬勃的职业热情。点评环节中,我从辩论逻辑构建、论点支撑强化、观点表达三个维度提出建议,既肯定选手们的亮眼表现,也助力他们发现自身的提升空间。这场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专业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乌鲁木齐市律协的细致组织、参赛律师的积极思考,都让我对“以专业服务凝聚行业共识”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随后,我与河南省其他选派律师一同抵达训练营报到,报到当天,我领到了沉甸甸的学员手册,从课程安排到纪律规范,从临时党总支架构到温馨提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主办方的用心。这份用心,也为后续充实的培训生活埋下了伏笔。
参营期间,我有幸同时担任青训营副班长与临时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意味着双重责任。作为副班长,我协助班长统筹学员生活事务,课程间隙收集学员的生活建议,及时反馈给班委。看似琐碎的工作,却让我学会了从“参与者”向“服务者”转变,也让我在与九省(自治区、直辖市)学员的协作中,感受到“全国律师一家亲”的温暖。
作为临时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我参与重温入党誓词,在庄严的宣誓声中回望初心;深入学习自治区党校郭益海教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有党员同志提出“在涉外法律服务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也有同志分享“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普法服务的实践经验”,这些鲜活的想法让我明白,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次法律咨询、每一份法律文书中,以党员律师的担当守护公平正义。
训练营的课程设计兼具思想深度与实战价值,如同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成长工具箱”。北京市律协副会长李铮解析涉外法律服务核心能力时,结合“一带一路”法治保障案例,让我对“如何打破地域壁垒、服务国际市场”有了新思考;得新AI全链路赋能中心总经理蒋晓官分享科技赋能法律实务,从智能合同审查到案件风险预判,展现出数字时代法律服务的新可能;上海律协青工委主任王思维支招“青年律师破内卷”,提出“差异化发展”“跨界资源整合”等思路,为我们破解执业困境提供了方向。
微论坛与“世界咖啡”研讨会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不同地域的实务经验交汇融合,让我跳出“河南视角”,看到法律服务的更多可能性。而9月3日观看2025年大阅兵的经历,更让我心潮澎湃——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彰显着国家的强大与稳定。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律师的职业价值不仅在于维护当事人权益,更在于以专业力量守护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在相知中凝聚民族共识
培训之余,新疆本地学员的热情招待让我倍感温暖。他们带着我们品尝新疆特色美食,讲述新疆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变迁;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执业趣事,从河南的“万人助万企”法律服务到新疆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同地域的故事里,都藏着对法治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有位新疆律师说:“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都是法治路上的同行人。”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谛——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每一次无私的分享中。
回到河南后,我会将此次训练营的所学所悟融入日常执业:一方面,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探索涉外法律服务、科技赋能法律实务等新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河南与新疆律师行业的交流桥梁,分享参营经验,推动跨区域协作。我相信,只要每一位青年律师都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就一定能为法治河南、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